2025年04月03日 ()   ~   
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从黄土地到金土地 万亩制种玉米创造“富民奇迹”
2025-04-01 17:47:58 编辑:夏茜茜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文/王紫宁 图/李自海

春风掠过土壤,甘州区沙井镇的田间地头涌动着繁忙的春耕潮,曾经的“黄土地”在现代农业的革新中蜕变成了孕育希望的“金土地”。

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村民高东明蹲在田埂上,眼神紧紧盯着远处正在作业的大型旋耕机,轰鸣声在春日的田野上格外响亮。回想起十几年前,他还只能依靠一头老牛,在这黄土地上一寸一寸地翻耕,一天下来也耕不了几分地。如今,坐在宽敞舒适的农机驾驶室内,轻轻转动方向盘,用不了几天就能把自家百亩制种玉米地翻整得妥妥当当。

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五个墩村的地貌彻底改观。土地被平整,沟渠重新规划,道路也得到修缮,原本零散的小块土地被平整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现代农田。五个墩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宏展示着手机APP操作流程:“我们在每块田里布置了田间数字化智能管控平台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由社长统一操作,智能滴灌系统将水肥精准送达每株玉米根系。”

为方便种植机械化作业,五个墩村进一步对剩余土地进行整理,推出“一个社种一块地”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便于统一管理和技术推广,还增强了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协作性。“通过这种模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标准,种子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而且村民们一起合作,遇到问题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王新宏说。

随着制种玉米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资源整合与高效运作的需求在产业发展中愈发迫切,五个墩村开启了土地整体流转。土地流转后,农户每年能按时拿到每亩1500元的流转费,并且被返回田工作,参与制种玉米的种植、管护,农户们获得了流转费、务工费双份收入,较以前翻了一倍。农户从传统的土地耕种者转变为产业工人,既保障了收入,又提升了劳动积极性。

“活不重,还能顾家,日子越过越好咯!”五个墩村十一社社长王伟锋脸上笑意盈盈,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惬意。

同时,流转企业每年给予村集体一定比例的分红收入,村委会将此项收入用于全村环境改善和村委会修建。全村累计硬化道路长达17公里,部分路段还架设了路灯,为村民夜间出行提供便利。此外,村里还修建了一座文化广场,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同时建成了多座温室大棚,助力制种玉米产业发展。王新宏自豪地介绍:“通过土地流转与分红资金的合理运用,我们成功构建起‘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产业蓬勃发展带动集体收入稳步增长,集体收入增长又反哺民生领域,用于改善环境、建设设施,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为提升产业管理水平、优化产业服务,2023年五个墩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负责产业管理和经营,五个墩村的制种玉米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公司为农户提供一系列便捷服务,包括农机统一租赁、维修等。“以前农机坏了,找维修师傅很麻烦,现在村集体公司有专门的维修团队,随叫随到,而且租赁农机也很方便,费用比自己租要划算很多。”村民高东明对村集体公司的服务赞不绝口。村集体公司的运营,整合了产业资源,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也让村民享受到了更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耕”,从“单打独斗”到“集体振兴”,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24年的种业发展之路,正是甘州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上,1.2万亩制种玉米正孕育着新的希望,书写着从黄土地到金土地的时代答卷。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