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   ~   
【媒体看甘州·甘肃农民报】甘州∶“种子法庭”倾心守护农业“芯片”
2024-11-08 08:58:29 编辑:杨晓兰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博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通讯员 张玲

“这么多年我们都是这样种玉米的,现在种子企业却说收获的种子质量不合格,拒收玉米种子,我们今天就到这来评评理!”

近日,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天乐村的种植户曹某平拿着一份种植回收合同找到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种子法庭”,请求法庭帮助解决种子公司拒收种子的问题。

初步了解相关情况后,“种子法庭”随即与制种企业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将该制种公司的负责人通知到庭,进行诉前调解。在“种子法庭”的调解室里,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法官、调解员与双方多次沟通后,问题逐渐清晰。调解过程中,“种子法庭”与行业协会调解员法理、情理、道理融合施策,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矛盾得以妥善化解。

“我们对法庭直接立案的涉种案件,由法庭特邀调解员审前调解,必要时引入村委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化解。对调解不成的纠纷,由法庭直接根据调解笔录、无争议事实进行速裁。”“种子法庭”法官孙秀芳告诉记者。

对“种子法庭”赞不绝口的还有张掖市金玉种业有限公司,最近在“种子法庭”的帮助下,该公司不仅顺利讨回垫付的前期投资款、农药、化肥款及违约金,还收到了一份完善企业合规管理建设的司法建议。

西郊人民法庭庭长彭勋说:“在高效妥善化解涉种纠纷之余,‘种子法庭’还主动开展调查研究,针对典型问题及矛盾风险,向有关部门、村社和企业发布预警和《涉诉情况通报》。同时针对涉种矛盾纠纷存在的普遍性、行业性和典型性问题,发送司法建议书,让企业在甘州安心投资经营。”

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在收到司法建议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统一使用的《张掖市玉米种子生产合同书》进行了梳理规范,征求“种子法庭”法官专业意见。在法官的指导下,对合同涉及的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范、遭受自然灾害等除外条款的适用情形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规范了制种企业、村委会和农户在玉米制种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权利义务,有效减少了涉种纠纷的产生。

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产自张掖。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所辖的明永镇、乌江镇、沙井镇是甘州区制种玉米的主产区。2022年,为减少涉种纠纷,甘州区率先在西郊法庭设立甘肃省首家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建立涉种纠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审前调解和民商事速裁“3+1”快速解纷机制。3个乡镇综治中心、2个行业性组织、55个村委会与法庭3名法官、2名驻庭特邀调解员汇聚合力,推动辖区70%的涉种农、种企、种业纠纷通过“调解+速裁”的方式快速化解,平均解纷周期仅为17天,涉种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同时,西郊法庭构建了服务制种产业“法庭+”模式,与辖区党委政府联动,以“一庭两所一中心”和五级解纷网格凝聚解纷合力;与工商、农业农村、种子管理等行政部门联动,对重大案件、热点问题联合研判,主动化解行业风险;与行业组织联动,联合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等机构对涉种纠纷提前介入、联合调处;与村级组织、制种企业联动,以“一村一法官”“一企一法官”机制为制种“种产销”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

据统计,通过提前介入、联动解纷和专业审理,甘州区人民法院西郊法庭“种子法庭”已快速化解涉制种行业的土地租赁、劳动争议、合同等各类纠纷195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32天,调撤率上升11.2%。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