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9日 ()   ~   
甘州区花寨乡:用好民情日记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24-11-04 17:47:25 编辑:王丽霞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甘州融媒讯  自“三进三问三解决”活动开展以来,甘州区花寨乡党委、政府,早谋划、早部署,依托民情日记这一载体,访民情、察民意、听民声,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本子上、刻在脑海里、挂在心头间、落在行动上,用心、用情、用力写好“为民文章”。

访民情——“踏进百家门,方知百家情”

这一页页朴实的民情日记,满载着乡村干部对群众的深情。结合“三进三问三解决”活动,他们坚持入户走访,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谈,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记录在民情日记上,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记录后分类汇总交办办结,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解民忧——“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翻开民情日记,满满的民生需求映入眼帘。邻里纠纷、生活难题、婆媳矛盾等,他们的日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式各样的民情。无论多么细微的小事,都得到了乡村干部的积极回应。

干部走访时群众王大爷牢骚满腹地反映:“他今年年满60岁了,村里其他像他这样的家庭都已享受计生家庭的补贴政策,他没有享受是因为去年因灌水问题与村干部产生分歧,就没给我上报”。走访入户干部及时将他家的详细情况反馈至乡党群服务中心业务专干处,经查询相关资料王大爷不符合计生家庭的补贴政策条件,并给王大爷做了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王大爷没能享受计生家庭的补贴政策是确实自己不符合政策条件,其他顾虑彻底打消了。“哎,真是误会你们啦,给你们添麻烦了!是我对计生家庭补贴政策的一知半解,错怪村上干部了,前几天他们还到我家催收医疗保险金,因为不给我办理计生家庭补贴,我也不配合村上的工作,当时我真是糊涂啊,这会我就把医疗保险金交了。”

“李大妈,年龄65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1个人住,已生火炉,煤已购买,电器安全,需要提醒儿子每天打电话询问。”干部小宋的民情日记本子上记录着。

乡村干部入户走访接触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一件件小事,才拉近了群众和他们的距离,过去都是村社群众有问题找上门来,现在是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到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走得多了、听得多了,民情日记里的牵挂也就越来越多了。

暖民心——“用心办实事,用情暖民心”

一本本民情日记,看似记录的是点滴小事,却串起了乡村干部与群众的心。谈起写民情日记的感受,刚参加工作的干部小张说:“起初对这个日记本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在这个本子上简单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入户走访工作情况。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日记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群众家里的基本情况、繁杂琐事、生活冷暖都写到了日记里,也成为了我以后工作查询资料的字典了。”

“蒋大妈养鸡30只,生长周期半年,毛重7斤以上,需要联系买家尽快出售,孙子生病了,需要到儿子住所处帮带孙子,急急急!”这段文字在包村干部小王的民情日记中画着重点号。“感谢您,王干事,要不是您帮我联系企业出售我家的鸡,我脱不开身,孙子没人照顾,儿媳责怪我该怎么办!”蒋大妈给小王打电话说着感谢的话。

像这样的内容,小王手中的“民情日记”里还记录了许许多多,大到灌水矛盾纠纷,小到土地流转金未及时发放……很多群众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得益于他手中的这本“民情日记”。

写好“民情日记”,精耕细作绘就花寨“民生地图”。自基层减负工作以来,乡村干部将办公场所从办公室搬到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成就感很满足,乡村干部纷纷表示,“民情日志”不仅仅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终点,更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起点。

“民情日志”,“记”的是村情民意,“办”的是急难愁盼。甘州区花寨乡党委、政府聚焦民生保障、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依托“民情日志”这一载体,突出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的时代议题,把“民情日记”做成“真情日记”“富民日记”,不断增加“民情日记”的实践厚度,用心用情坚持写好“为民文章”。(乡党政办公室)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