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   ~   
【文化中国行·名家谈】马步升:这辈子就吃了爱读书的饭
2024-11-01 14:26:25 编辑:王睿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新甘肃
分享到微博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赵媛媛

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分享会,能让在座的博士、硕士为了向作者提问,激烈到抢话筒?

马步升新作《此致敬礼》的分享会,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人评价《此致敬礼》是马步升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向苍茫大地的致敬之作;也有人说,这是马步升以敬意和敬畏,书写他对这片黄土地的复杂情感。

记者对他的采访始于《此致敬礼》,他谈了过去,谈了童年,谈了他读书为文的早期经历。

马步升 受访者供图)

童年一件小事 决定一生走向

马步升的童年是在合水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度过,太阳刚露出半边脸,大人们便扛着锄头下地了,他和村里的娃娃们背起“雷锋包”,三五成群地走向学校。

“那时候破烂不堪的土操场上,学生们没啥玩的,只是个疯跑,像羊群一样跑过来跑过去,身后扬起漫天尘土。”马步升边倒茶边回忆。

有一天,操场上那棵老榆树上挂的残缺不全的钟敲响了,听高年级的学生说,有一个慈善机构给学校捐赠了一批儿童读物。

当时他们仅仅接触过课本教材,压根不知道什么叫儿童读物,只听到老师一遍遍地喊着“排队来领,不管什么书,一人一本,不准挑,保证够”。

“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往前面挤,选那些有图画的、彩色的小人书,到我跟前只剩一本没有图画的《矿山风云》。”马步升回忆道。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从小就不跟别人抢东西,不管是吃的、喝的、玩的,要是有人和我一起看中了,那我肯定就给别人了,我从来不会去争,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于是,我就留下了这本《矿山风云》。”

这部小说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小主人公黑子的故事令他深深着迷。和黑子相似的年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让他发现了课本之外还有如此精彩、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

此后,马步升近乎于疯狂地寻找各类课外书看,在当时粮食资源异常匮乏的年代,他甚至不惜用馒头去换别人的书看。

“利用一切时间读书,效率高的时候一天就能读完一本。有时候当天晚上看不完,但第二天必须得给别人还书的时候,就特别不舍,时常还会哄着、求着人家再给点时间。”

靠借、换、哄,马步升读完了《红岩》《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等书籍,还读了《童年》《在人间》《青年禁卫军》《复活》等普及范围并不广的外国经典。

马步升略带调侃地说:“当时家里人并不鼓励回家看书,说,你在学校专门学习着呢,回家为啥还要看书?因为当时还要帮家里干活,看书时间太长会占用干农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浪费煤油,点煤油灯只是用来照亮,不会有多余的煤油让你去看书。”

一年又一年的海量阅读给了他厚重的文学积累,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依然会想起当年站在榆树下排队领课外书的场景。

“可以说,这件小事让我爱上了读书,并且有机会读到更多书,让我之后有底气去写书,从而影响我一生的走向。”马步升说。

马步升 (受访者供图)

 遇见好老师是一生之幸

一个好老师,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对于马步升来说,走上文学道路,离不开他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

“这位老师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场拯救性的引导,如果没有他,我或许会成为一个不良少年,或许会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马步升感慨地说。

刚上高一,整个年级数百名学生分成5个平行班,给马步升带班的老师姓赵,教他们语文。有一天,赵老师点了5个学生的名字,将他们叫到了教室旁边,一番交谈之后,给他们布置了语文考90分以上的目标。这个5个学生里面没有马步升,但此时他觉得没有叫自己是合适的,“因为那5个人语文本来就学得比我好”。

之后又叫过去10个人,给他们的目标是80分以上,还是没有马步升,这时他的心态还算平和,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随后,又叫过去二十几个人,给他们的目标是70分以上。然后又叫出去一批人,至少得考及格,这两拨人中依然没有马步升。此时的马步升有点慌了,他环顾四周,就剩下十几个人,心想,这回总该叫到我了吧?但是,直到老师离开教室,这十几个人也没有被老师关注。

虽然从初中开始,马步升就已经习惯老师的“歧视”,甚至对这种差别化对待到了他本人无所谓的地步,但老师这次的举动着实让他难过。“我自己知道,老师这次没把我当回事,肯定是我做错了。”

在之后的一次测试中,全年级第一名考了92分,马步升考了87分,位列全年级第二名,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他等待着老师的表扬,然而他高傲的头还未扬起,就被老师一盆水浇了下去——

赵老师:“马步升是谁?”

马步升:“是我。”

赵老师:“这是你自己考的吗?”

马步升:“你说呢?不是我考的是谁考的,难道是你考的吗?”

赵老师似乎没料到一个学生会用这样的口气和他说话,盯着马步升愣了愣神,但最终什么也没说。

“其实我知道老师不太相信我能考这么高的分,因为在老师眼里,‘坏学生’的标签已经有了。”马步升说。

一次作文课上,赵老师安排了自命题作文,要求必须先打草稿再动笔,正处于叛逆期的马步升偏不打草稿,直接就在作文本上写开了,老师不乐意了。

赵老师:“马步升你怎么回事?为什么写作文不打草稿?”

马步升:“写作文为什么要打草稿?”

赵老师张了张嘴,最终咽下了想要说的话,转身走了。

“反正那时候老师又不喜欢我,我干吗要什么事都听他的?”马步升调侃地说。“但是,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时候老师已经开始注意我了。”

马步升的作文写完,离下课还有5分钟,赵老师看完他的作文之后,破天荒地给学生提前下课,拿着马步升的作文箭一般地“扎”向了教工食堂,给准备吃午饭的同事们传阅。

后来,这篇作文在学校的广播站播出,再后来,全班传阅学习、全校传阅学习。等到作文本再次回到马步升手里之后,已经烂成了“抹布”。一周只有两毛钱零花钱的马步升不得不掏出一毛五分钱重新去买作文本。这一周,马步升没有钱买热水,最终喝了一周凉水。“虽然在大冬天喝凉水非常痛苦,但我心里非常高兴,内心犹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一点不介意水是冰的。”马步升开心地说。

从这以后,马步升逐渐成为赵老师眼中的“得意弟子”、学生眼中的“语文红人”。老师的关注让他重新恢复了自信,不再像之前一样破罐子破摔,“学语文还能这么快乐,语文学得好还能这么被尊重,这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可能对于赵老师来说,就是发现了一个语文比较好的学生,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人生的转折,是他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可能性和世界的可能性。”马步升说。

但这也遭到了几个同学的嫉妒。在一次语文课前,赵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将《长恨歌》全文背诵,马步升将这事完全忘了,有同学就跑到赵老师跟前打小报告,好在有一个朋友将这事告诉了马步升。于是他利用语文课前的早读时间将其背得滚瓜烂熟。

果然,语文课上赵老师第一个提问的就是马步升,听着马步升流利地背完整篇课文,在赵老师略带惊讶的眼神中,马步升得意地坐下。赵老师狠狠瞪了一眼打小报告的学生。课后这名同学还不死心,过来问马步升,“我明明看见你没预习,你什么时候背的?”马步升翻着白眼告诉他:“这么简单的课文,我早就背过了。”

马步升 (受访者供图)

这辈子就吃了爱读书的饭

大学时期的马步升,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在书页翻动的时光里、与智者对话的过程中,让马步升窥见了不同的风景,体验了未曾有过的情感波澜。“我扎扎实实读了十年书,各个领域的书都有涉及。”马步升带着笑意说,“我当时和图书管理员的关系比较好,甚至可以进库房自己去找书看。”

走上写作道路,是他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过程。最早开始动笔写作是在1985年,马步升写了一篇500余字的小随笔发到了《人民日报》,赚了12块钱稿费,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46块钱。文章的发表对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和鼓励。

正式开始写作则是在两年之后。1987年的冬天,马步升参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学习,当时培训班集聚了冯友兰、汤一介、乐黛云、季羡林、陈鼓应等“重量级”文学大家来授课。

那一晚的北京城,搓绵扯絮、银装素裹,不远处的香山在弥天大雪中若隐若现,“我们住在一个宿舍的有4个人,屋外‘燕山雪花大如席’,屋内我们披着被子、端着缸子,天南地北、侃侃而谈,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写作的冲动,并且决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马步升说。

培训学习结束后,马步升便开始了小说创作。第一篇只有3000多字的小说《脱孽》顺利地发表在庆阳当地的《北斗》杂志,当时的编辑还配发了4000余字的评论,这让他很是惊喜。后来当时兰州军区一个创作员看到他的小说后非常欣赏,便来信征询马步升的意见,可否将该小说改编成电影?马步升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就这样,写小说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多篇小说发表在《飞天》《驼铃》《金城》等刊物,《哈一刀》《一点江湖》《绣花庙刀客》《沙漠红》等经典武侠小说让马步升的文字充满了江湖气息;“陇东三部曲”《青白盐》《一九五〇年的婚事》和《陇东断代史》完成了对陇东的文学空间重塑。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是他创作高峰期,文学创作对于他来说,是一场高质量与高效率兼具的文字游戏。

马步升说:“我虽然是学历史的,但是我其实还是吃了语文这碗饭。创作其实是一个读了更多书的人,写给读书相对比较少的人的一个过程。”

《此致敬礼》是他卸任甘肃省作协主席后开始创作的散文集。有人说《此致敬礼》是当代散文里程碑式的文学著作时,马步升毫不谦虚:“虽然我写了这么多的书,但我自己从来不评价我的作品,唯独这个我公开说过‘写得真好’。至少在目前来说,这是我把自己这么多年所积累的、想说的内容,表达得比较不错的一部作品。”

或许,《此致敬礼》想要表达的就是,致敬曾经历过的一切。

延伸阅读:

马步升,甘肃合水人,发表小说、散文和学术论著近千万字,获奖若干,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骏马奖评委,曾任甘肃省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