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   ~   
甘州:制种“金棒棒”绘就好“丰”景
2024-09-30 10:19:28 编辑:何静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记者 张玲

金秋九月,甘州区制种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在位于沙井镇的张掖国家万亩玉米核心种源扩繁基地,收割机穿梭在田间,拉茎、摘穗、输送、剥皮,金灿灿的玉米装满了运粮车,田间一片丰收景象。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和巴丹吉林沙漠,狭长独特的地域地形构成了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区域。

近年来,甘州区聚焦赋能提质,加力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一体推进建基地、强龙头、育品牌、延链条、聚集群,推动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方位厚植种业发展新优势,凸显了丰厚发展的新图景。

目前,甘州区制种面积持续稳定在70万亩以上,产种量达到3亿公斤,产值达到40亿元,农户来自制种收入占比达到总收入的60%以上。


机械化耕作“唱主角”

近日,2024年张掖市甘州区华瑞恒祥种业万亩制种玉米机械化收获开镰仪式举行,12台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摘棒、剥皮、装仓、秸秆粉碎,整个作业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田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上演了一幅机械化收割玉米的丰收图。

“以前40亩制种玉米用人工掰大概需要50个人工,用时3天,现在机械化收割,4台机械不到半天就全部收完了,从人力、物力包括经济上都省了好多。”望着从收割机卸粮管倾泻而下的沉甸甸的玉米棒,三闸镇村民李伟脸上禁不住扬起喜悦的笑容。

去雄是玉米制种的关键一步,关乎种子优劣、粮食收成。所谓去雄,是将玉米的雄花去掉,促进雌穗生长和玉米籽粒发育。过去,甘州区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去雄,需在一周内完成,工作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

“高峰期每天工资400元,仍是一工难求。”甘肃中垦玉种业公司片区经理刘鹏说,现在通过引进去雄机,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去雄机每天作业面积200亩左右,相当于100人一天的劳动量,抽净率达85%以上。

在甘州,科技赋能玉米制种产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正在逐步实现,去雄机、无人机、复式精量播种机等新机具广泛使用,北斗导航直线辅助驾驶系统等新技术在当地不断推广。

近四年来,甘州区投入财政资金、争取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和国家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资金近4亿元,重点支持制种企业新品种研发、机械化装备购置等项目,持续推进制种产业做大做强。全区累计投入奖励资金9600万元,对11家龙头企业进行产能提升改造,支持企业研发,购置玉米制种、去雄、收获等环节机械设备,种子生产加工自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生产服务社会化水平显著提升。种子年加工能力较2020年末提高25%,年节省劳动用工成本1000万元以上。


“一”粒种变“亿”粒种

“过去一个玉米棒子从晾晒到完成脱粒半成品包装需要12天左右,现在这个加工厂只需要4天,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预清选设备加工处理的玉米种子,储存在特定的存储设施内,5年以后的发芽率才开始小范围下降。”甘肃中垦玉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涛告诉记者。

今年8月,甘肃农垦亚盛种业中垦玉米种子加工厂在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正式落成,按照设计,这个加工厂从玉米剥皮、果穗烘干、脱粒,到精选、包衣、包装、全自动码垛均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张掖玉米制种加工水平再上新台阶。

据了解,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玉米种子加工生产区、种子研究院区、国家种子储备中心区、气候实验室区、循环利用产业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区、物流区、公用工程区和预留用地区等九大功能分区。项目建成后,园区玉米种子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可达3亿公斤/年、产值达125亿元/年,可直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提供800多个就业机会。将建成全国玉米种子价格形成中心和集散中心,打造集种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的国内一流玉米种子产业园区,有力提升“张掖玉米种子”在全国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创建立足张掖、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座厂房、车间鳞次栉比,一栋栋综合楼、生活服务中心换颜出新,一处处智能仓库、钢板仓群高耸矗立,一条条脱粒、精选等生产线组装完成“马力全开”促生产……目前,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

“园区已有四家种业公司投入运行,其余三家项目建设已进入尾声。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研发中心、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及早投产运营。同时加强对5家招商入驻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助力企业发展。”张掖市甘州区现代种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成说道。

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项目上连研发、下连销售,让一粒良种变为亿粒良种,让亿万人民牢牢端稳了饭碗。


生产托管省心省力

“突!突!突!”一台台大型机械翻滚着巨大的齿轮,在田野里来回“奔跑”,几分钟后,放眼望去,翻犁好的田地平整宽阔。

在大满镇马均村,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台播种施肥一体机正在田间穿梭作业,旋耕、播种、铺膜、施肥一气呵成。从耕到种,从管到收,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动力。

“乡亲们只要有‘耕、种、防、收’的需求,就通过村里的联络员联系合作社。我们和农户签合同,登记地块位置后再派农机手去作业,农户满意再付钱。”甘州区建龙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建龙介绍说。

探索推出社会化服务公司“菜单式”种田模式,制种玉米从种到收被分成一系列服务项目清单,村民可以自主进行“菜单式”选择。这种灵活的“菜单式”服务,让农民实现了“欢乐农场”般地轻松种植。

“制种玉米一亩地收入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相比大田农作物收入较好,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岁数大的人体力有限,‘菜单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大幅减轻农民从事玉米制种的劳动压力,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解放出的劳动力,还可以产生其他劳务收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大满镇党委副书记刘岩告诉记者。

近年来,甘州区坚持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用先进科技指导服务农业,在沙井镇种业小镇建成集设备先进、生态环保、管控智能、全程服务于一体的玉米制种核心示范基地,全力攻关突破抽雄、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瓶颈,示范引领玉米制种产业向“五化”现代种业基地发展。同时,着力构建“种企+村委会+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制种企业“包收”、社会化服务组织“包干”、村委会“包连”的生产托管局面。同时,积极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研发新品种210个,新技术15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田间智能监管平台,配套水肥一体、田间气象监测等智能装备和可视化管理系统,玉米种子芽率达到93%以上、纯度达到97%以上。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