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   ~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甘州区全力打造“甘有善育”“甘州优学”教育品牌
2022-12-21 19:20:48 编辑:王丽霞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记者  白梅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区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当前,更要顾及未来。我们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子孙后代留下两大资源:一要留下青山绿水和土地资源,给子孙留下发展空间;二要创建优质教育体系,为后代打好发展根基。”今年9月,在甘州区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上,区委书记葛永宏的讲话引起全场热烈掌声。

“吃水不忘挖井人,砥砺奋斗育新人。”作为近年来教育事业发生巨大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张掖市甘州区一位优秀教师代表说出了心里话。

近年来,甘州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域推行书香校园、 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努力打造“甘有善育”“甘州优学”教育品牌。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精准教研、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县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甘州中学被确定为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

优化布局结构 擘画“甘州善育”新蓝图

9月5日,占地43.8亩的甘州区第九幼儿园迎来第一批“小主人”。

“原来我们城北片区没有公办幼儿园,一直发愁孩子上学的事,新修的九幼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看着园舍崭新、环境优美的幼儿园,家长刘群感慨地说道。

2019年是实施“二孩”政策后第一批幼儿入园时间,当时甘州城区只有5所独立公办园,“上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贵”一时成为百姓的“心病”。为有效满足城区适龄幼儿就近入园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甘州区实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三年计划,三年来,五、六、七、八、九幼相继建成使用,增加城区园位2800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人数覆盖率达到95.1%。与第九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张掖三中也已经完成了部分主体结构和基础工程施工,图文综合楼、小学部、风雨操场主体工程正在进行。

张掖市第三中学迁建项目规划用地222.35亩,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学校预设小学教学班36个,初中教学班30个,可满足3120 余名中小学生就读,1600余名中小学生寄宿。该项目建成后,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可满足城北片区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需求。

甘州区许多居民发现,身边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再也不用为娃娃上学排队、摇号犯愁了”。

同样,位于城南片区的第十幼儿园、建筑面积5900多平方米的张掖市第二中学教学提升改造项目一期综合楼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除新规划建设项目外,甘州老城区学校大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占地面积小、规模小,学校周边可扩展空间少,一方面班额受限,一方面群众渴望就近入学,成为全区优化布局调整的“硬骨头”。

“再难也要解决。”为此,甘州区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并与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实施。如今,在甘州城西,大成学校、思源实验学校已相继建成使用,学位基本满足新城区学生需求,在城东,张掖市第一中学迁至原职教中心校址,投资1680万元扩建为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城南,南关学校初中部并入育才中学,合并后可容纳4000名初中生就读,在城中,张掖市第四中学打通北门建成开放式公园。

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惠及到的不仅仅是城区,甘州区始终坚持教育布局城乡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2022年,农村小学教学点学生进一步向乡镇中心学校集中,农村初中生全部进入城区初中寄宿制学校就读,调整撤并农村学校36所,完成17个农村学校薄改和能力提升项目,724名乡村教师到城区任教,农村初中生全部到城区就读、农村小学生全部向集镇聚集,农村学校“一镇(乡)一校一园数点”的布局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近三年,甘州区累计建成投用张掖市职教中心、甘泉街小学和第五、六、七、八、九幼等学校12 所,改扩建张掖一中、 二中和北街小学、南关幼儿园、民族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73所,开工建设十幼、前进小学,城区学位、园位分别增加8395个、8942个,择校热、大班额以及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推进城区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落地,37所民办幼儿园全部提供普惠性服务,目前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9.52%、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指标11.42、4.6、4.1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必须抓起。2019年,甘州区紧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将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在张掖市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张掖市职教中心新校区。2020 年9月,张掖市职教中心新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开学入住。新校区占地400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总投资6.39亿元,由教学培训、体育运动、生活服务、水景文化、休闲读书五个功能区组成,建有图文综合楼、教学楼、实训楼、培训楼、学生公寓、体育馆、餐厅等20幢主要建筑和400米标准运动场,绿化面积6.8万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学生就读,年培训规模2万人次。同时,甘州区积极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依托山丹培黎职业学院、华为学院和新区智能产业园等资源,精心设置特色专业,近3年职教中心年入学人数由938人增长到1600人,就业率达100%,实现了把学校建在产业园,把学科建在产业链。

“随着布局调整逐步完善,全区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孩子有了更多选择空间,择校现象得到缓解。”甘州区教育局局长李金铭说。

坚持“五个优先” 点燃“甘州优学”新引擎

“土地再金贵,也要优先保障教育。”2020年5月,甘州区委书记葛永宏在西街小学实地调研时强调,教育是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城市发展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甘州区在西街小学西北面投入1900万元搬迁96户,原定于拆迁后修建商业住宅楼的9.8亩土地,划拨学校用于西街小学的改扩建,同时投入2600万元修建一栋高标准综合楼,增加学位1620个,学校占地面积从8.1亩增加至18.9亩。一串串数字变化背后是甘州区“优先满足教育用地”的真实写照。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紧不能紧教育”。2020年8月,《甘州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见》出台,首次以区委的名义提出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优先加强教育力量的“五个优先”发展理念。

据甘州区财政局局长华军介绍,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区级财政累计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30.54亿元,占总支出的20.64%,3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几乎是前10年的总和,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同时,甘州区累计投入600多万元表彰奖励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450名先进个人,投入100多万元解决学校暖气费、基础设施改造等问题。

在新建学校和改扩建学校项目实施过程中,甘州区优先满足教育用地,将北街小学、西街小学、民族幼儿园等老城区学校周边拆除腾退土地全部用于校园改扩建,累计提供城市教育用地657亩,新建校舍16.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坚持“一校(园)一方案”,解决校园安保校医紧缺、农村学校采暖费用不足等实事100多件,全面落实夫妻双方一方、单亲女教师进城任教和城乡教师健康体检等政策。打通职称晋升堵点,70名优秀教师享受区内高中级职称待遇,极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先配置教育资源,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周边道路56条,打通周边断头路23条、改造提升背街小巷22条,建成标准化运动场16个、改建学校食堂10个、改造锅炉29个、新(改)建厕所18个,为广大师生营造更加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优先加强教育力量。建立紧缺学科教师需求动态配置机制,采取公开招录、 跨县域选聘等方式招考教师265名,引进急需人才30名,建立名师工作室42个,培育特级教师2人、“陇原名师”5人,5人获得省级“园丁奖”,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我是2003年参加工作,2014年评聘中级职称,2018年又赶上了新一轮职称改革破格评聘高级职称,非常幸运地乘上了职称评聘的春风,也让我们青年教师工作动力更足。”甘州区金安苑学校教师王铁军说道。

围绕教师职称评聘突出问题,甘州区深化职称改革,建立“重师德、重实绩、重贡献”的职称评聘机制,在原有基础上,每年拿出30个名额,对已取得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资格但未聘用的教师,根据日常表现、道德品质、工作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定,择优确定部分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先后设立了“质量奖”“名师奖”“师德模范奖”等奖励项目,3年来对优秀教师奖励累计达600多万元,让奋斗者实实在在得到好处。

推进“四个校园” 建设提升教育品质

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提升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品牌效应。甘州区以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甘州区上秦镇中心学校,校园内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拥有专属树牌花牌,同时还印制二维码融入了科普元素,让学生寓教于乐。

这是甘州区积极开展全区校园绿化提升和星级创建行动所带来的成果,近年来,甘州区加大校园及周边造林绿化力度,采取见缝插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年内将60%以上学校创建为绿色学校,精心打造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碧草如茵的园林式校园。至目前,全区中小学生均绿化面积分别达15.25、10.75平方米,已创建国家级绿色校园1所,省级绿色校园6所,市级绿色校园11所。

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甘州校园里有这样特殊的一幕:学生不带书包、不按课表上课,可以自由选择读名著、看影片、编小报、讲故事,这也是甘州区书香校园建设的一项举措。

甘州区劳动街小学校长郑飞说:“现在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流动书吧,孩子们课余时间还会互相比较班里图书的数量。”

同时,书香校园建设为“双减”注入新动力,各学校积极探索群文阅读,着力推行大单元小主题阅读活动,着力削减学生重复、无效作业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阅读时间。

甘州区充分利用校园内墙面、走廊、亭台、宣传栏等资源,将国学经典、名人名言、英雄事迹和优秀文化植入校园,开放式图书室、阅览室实现全覆盖,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39、35册,创建“十佳书香校园”46所。

在思源实验学校“未来教室”里,特级教师马海霞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10以内的加减法”,同步在线学习的还有远在38公里外的花寨乡中心学校学生,作为省级智慧校园标杆校,思源实验学校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成就了一大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甘州区推进的‘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资源,如今城乡联校网教、联班网学、远程上课、远程评课等已经成为常态。”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缪自军介绍说。

近年来,甘州区全面推进城乡联校网教、联班网学等数字化学校建设,大力推广“名师空中课堂”等智慧课堂,建成高标准精品互动录播教室45间、云教室12间、“少年硅谷”创客教室18间,配备了人工智能机器人20台,建成AI外教双师课堂1间,电子书包教室12间,被确定为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省级“智慧教育标杆校”1所、市级2所。

在平安校园建设方面,甘州区深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体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招聘校园安保人员40多名、寄宿制生活指导教师123名,学校食堂视频监控全部接入 “陇上食安”智慧管理平台,校园视频监控100%接入公安网络系统,校园安全更有保障。

深化教育改革 赋能教育提质增效

“现在作业量减少了,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甘州区育才中学学生李文嫣的假期生活过得很充实,除了完成作业外,她还给自己安排了绘画、跳舞和手工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假期,往常“车水马龙”的各学科类培训机构,如今空无一人。“学科类培训停办以后,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特长,我们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严格管理、规范办学,决不给孩子们过重的负担。”甘州区某艺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张晓琴告诉记者。

“双减”政策落地前,甘州区已审批校外培训机构176所,其中,学科类培训机构111所。政策实施后,停办40所,申请转型为艺术类培训机构50所,据不完全统计,有3万余名学生在各培训机构参加不同时段的特长培训。

如今,甘州区中小学全面开展“5+2”课后服务,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重点开设作业辅导、室外活动、兴趣社团等项目,有效破解了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中小学生无人看管、学生作业辅导难度大、成本高的社会性难题。

在体制机制方面,甘州区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准入、注册、考评、退出制度和校长选拔任用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和班主任津贴标准逐年提高,遴选20名督学分责任区驻点“挂牌”督导68所校园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深化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严格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健全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配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44名,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

同时,甘州区发挥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实施城乡学校抱团发展计划,加大教育对外交流力度,建立校与校之间教师交流互通机制,拓展教育资源。积极探索“3+2”幼小一体五年制办学模式(幼儿园3年加小学一、二年级2年),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凝集优秀人力资源,深入推进支教、走教、援教等轮岗交流活动,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市场主导、多元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模式,带动教与学方式深刻变革。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