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玲 李自海 图/王将
6月13日,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千亩有机蔬菜迎来了大丰收,一座座大棚里绿油油的娃娃菜成熟得颇为喜人。村民们穿梭在娃娃菜地里,抢抓蔬菜成熟的新鲜时机,将一颗颗娃娃菜铲下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同时捷报频传,第17届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张掖市兆田生态农业作为甘肃省唯一参展企业签约1.7亿元。
“党寨镇马站村集体经济公司兆田生态农业共有设施农业1200亩,其中娃娃菜、西蓝花、水果甘蓝、大白菜等四个大类,有机蔬菜已经成为马站村拳头产业,有机蔬菜年种植两茬,每年每亩比普通蔬菜高2.7万元左右,预计2024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以上。”马站村党支部书记马兆存说。
然而,过去的马站村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近年来,甘州区持续深化“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育、发展共赢”思路,组建成立“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整合马站、雷寨、党寨等6个村现有资源,建设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带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稳定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万元。
“‘兆田’有机蔬菜产业链党委为6个村搭建了一个密切沟通协作的平台,通过组织共建的方式强化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群众动员,蔬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以前的竞争关系变成了今天的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党寨镇党委副书记管小东说。
近年来,甘州区出台《甘州区深化推进产业链党建规范指引(第一版)》,聚焦“党委谋划定目标、合作社领办立标杆、企业联动创效益、党员助力齐发展”的工作导向,采取“中心村(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组建产业链党委4个,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123个,累计实施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61个,辐射带动116个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党寨陈寨现代农业产业园、靖安弱水湾休闲旅游度假区、甘浚速展西遇宿集、新墩双塔民宿、三闸北部湾生态谷、上秦李家湾集体经济公司等示范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国道312线三产融合片区党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发挥统领各类组织的政治功能,引领服务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提档升级,激活企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构建了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跃动着一群年轻的“播撒春雨”的身影。在梁家墩镇五号村,经常能看到河西学院教授专家学者的身影,农学专业的学生来这里入户走访、参与项目实验、春耕备耕、拱棚调研、果苗移栽。
据了解,梁家墩镇坚持党建引领,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上下功夫,梁家墩镇五号村利用原村委会办公场所建设甘州区梁家墩镇宏山设施农业科技小院,下设有农产品试验检测室、专家工作室、电商工作室、人才培训室,产业协会办公室五个功能区,开展集蔬菜种植知识科普、新品种育种实验示范、新型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带动于一体的科技服务,设施农业和蔬菜种植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入驻小院,常年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过去我们哪知道什么新技术种植提升西红柿口感,一直凭这么多年的老经验低头经营。这两年送到家门口的技术和政策,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一些实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五号村居民王明激动地说。
这样的“教学”,科技小院日常运营负责人吕小军经常遇到。在五号村,种植户一碰到种植难题,第一反应就是向科技小院师生求助。“小院中经常有农业专家的‘驻守’,农闲之余到小院里转一转,问一问,聊一聊,总会有一些‘高科技’收获。”五号村包村干部尚洛娜说。
科技小院搭建支部共建“连通桥”,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村党支部,一方面,师生将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农民可用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科普服务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
近年来,甘州区深化拓展“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向乡镇选派89名农业畜牧、文化旅游、林业草业、直播电商等专业技术人才,优化调整11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一对一”联系服务9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零距离”联系指导50个人才引领型农民合作社和60户重点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7个、人才乡寓1个、人才驿站3个,推动338名“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破“土”而出,为6371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技术职称。举办“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技术竞赛713期,评选命名“甘州工匠”60名、新锐创客30名,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