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融媒讯 (记者 杨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甘州区按照市委“一意见一指引”文件精神,积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着力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抱团振兴等多种方式,深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素,跑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探索“党建+”凝聚“新动能”
走进党寨镇雷寨村的高标准育苗中心内,一盘盘辣子苗、茄子苗、西红柿苗排列整齐、绿意盎然,这是党寨镇雷寨村依托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推行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铺筑乡村“致富路”的一个缩影。“以前的我们村主要以制种玉米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同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不足,全村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如何发展产业,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成为了摆在群众面前的一大难题。”雷寨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兵成说。
2020年市委提出以“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对集体经济进行公司化改革,雷寨村依托甘州区盈大灌区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片区党委的示范引领作用,抢抓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机遇,联合雷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勤园工贸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股成立了张掖市第一家集科学育苗、订单种植、分拣包装、冷链物流、秸杆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村集体经济公司——张掖市旺盈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着眼于蔬菜产业链前端,在种苗培育上精准发力,新建了高标准育苗中心。“我们的种苗培育,作为刚性需求,家家户户单干划不来且风险大,于是村上牵头办,每颗苗赚5分钱,整个育苗中心1200万颗当年可为村集体年创收50万元。不但片区内种植农户的需求,而且还外销酒泉等地。”雷寨村村民陈举国说。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既提高了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又解决了农户和企业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事情,这项小切口的改革真正成为了雷寨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展现大作为的平台。
发展“新产业”助农“大增收”
柠檬、佛手、火龙果、无花果……在甘浚镇速展村,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有序排列,一大波热带水果相继成熟。甘浚镇速展村在推进产业富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中,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项目,新建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238座,实施错季栽植“南果北种”,采摘园里,火龙果、百香果、佛手、樱桃等水果长势良好,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在忙着疏花,满怀丰收喜悦。
“我们大棚种植的是南果北种的水果,因此引来了很多游客采摘,因为种植的是反季节果蔬,村里会给予一定扶持,大棚租金可以等农户有了收益之后再结算,这样一来我们经营有了保障,积极性就会更高。很多种植户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此市上、区上也组建了专家服务团,上门为我们提供免费指导,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品种选育、种植栽培等方面的难题,这几年的效益都比较可观,一年收益都在5万-6万元。”甘浚镇速展村村民谈军年说。
甘浚镇速展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壮大集体经济模式,采取支部领办、全民共享的方式,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果经济,聚力打造种、畜、菜、果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多点开花的“1+4+N”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将绿色经济变为群众致富的“金饭碗”,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盘活“小资源”展现“大作为”
走进甘州区小满镇甘肃峰鹏诚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厂房内生产原料储备充足,一卷卷新加工的滴灌带摆放整齐。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测量、比对、添料和打压测试,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
小满镇甘城村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如何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一直是个难题。近几年,随着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的大力实施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村集体终于找到了突破的方向。“我们的农户大多都是种植制种玉米,滴灌带的需求量比较大,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形势,经过多方了解,召开会议决定利用闲置土地,引进一家生产滴灌带的企业来解决这一需求。”小满镇甘城村党支部书记屈建萍说。
说干就干,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优势,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会议,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进一家滴灌带生产企业的想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2023年,小满镇甘城村村集体整合闲置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山东中大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甘州区注册成立甘肃峰鹏诚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建设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加工厂,主要从事废旧地膜、滴灌带回收,加工生产再生颗粒和节水滴灌带,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
“项目分为2期建设,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1500万左右,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10万元。”甘肃峰鹏诚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康东峰告诉记者。
近年来,甘州区着力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抱团振兴等多种方式,深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142个,100%的村集体经济达到10万元以上,村均达到33.1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