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沛良
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新颜,一条条宽阔交错的道路通达四方,健身广场上村民闲暇之余锻炼身体,议事长廊不时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声……居民怡然自乐、环境和谐安宁,这是甘州区一个乡村内的幸福光景。
小乡村里有大幸福,得益于基层治理工作的走深走实。而面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各不相同,如何破解?甘州区给出了答案——
今年以来,甘州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的意见》,积极推进党建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把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突出党建引领,夯基垒台通关节、立柱架梁出实招,全面推动党建工作的优势和活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和动力,一幅精管善治的“乡村治理新画卷”徐徐展开。
“有事大家议”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
“玉米制种款还没发放,经济有点紧张”、“最近我爱人病了没钱看病”、“十一期间游客乱扔垃圾,给我们生活造成了困扰”……走进甘浚镇速展村,村里的老书记、老乡贤、群众等各方代表围坐在一起,“邻里小院”议事会上,大家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地反映着情况。
甘浚镇速展村“邻里小院”议事模式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是村民“自治组织”的重要补充。一批批事关发展的村里事、影响和谐的邻里事、便民利民的农家事得到妥善解决,群众获得感、认同感不断提升,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形成了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广开言路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面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各不相同,甘州区创新治理方式给出破题之法——通过健全议事机制、创新议事载体、搭建议事平台,让群众的事情群众商量着办。打通多元共治新渠道,规范运行三级综治中心和四级调解平台,全面推广“民事直说”工作法,集中商议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事和村级发展中的大事。打造“邻里小院”“民情茶室”“议事长廊”等说事平台,协商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一大批婚姻纠纷、邻里矛盾、土地纠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开展“守护夕阳红—孝老爱亲”等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有效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孝老爱亲、崇尚美德”蔚然成风。探索开发“村情二维码”,通过微信小程序、抖音快手微网站等将村情村务信息、强农惠农政策等上网入云,让群众一扫“码”上知晓。按照“一社一群”“一户一人”的原则,以社为单位全覆盖建立“村民微信群”,每个微信群确定1名工作人员负责群内信息发布、诉求收集、转办处理、结果反馈,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诉求及时响应、问题“掌上”办理。
干部队伍由“强”转“精” 筑强乡村治理“主枢纽”
党组织的主体在基层,党的力量来自于基层。发挥党组织作用,坚持管好人,解决“谁来治理”的问题。抓住关键少数,串点成线、以线织面。首抓带头人队伍,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健全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全区244个村书记、主任“一肩挑”240人,比例达到98.36%,“两委”成员大专及以上学历579名,致富能人达85%以上,一支年富力强的村干部队伍活跃在乡村治理第一线。下派8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重点乡村担任党委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真正将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放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主战场发挥作用。
同时,大力推行“中心村(片区)党委+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先后组建中心村(片区)党委23个,链接带动116个村、103个农业龙头企业和164个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实行“1名县级领导包抓1个乡镇、联系2-3个重点村,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N个村结对共建,乡镇领导包村、联村干部包社、村社干部包户”的包抓机制,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调查研究576场次,解决群众难题378件。推行“1+X”网格力量配备模式,整合网格内党员干部、网格员、民兵、群众等工作力量,建成“一核多元”全科网格314个,形成了“支部建在网格、力量下沉一线、党员直联群众”的乡村治理模式,建起“大党建”格局,对乡村治理“谁来抓”“抓不实”等问题进行靶向突破,实现了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
坚持社会化共建 多条线拧成“一股绳”
在甘州区北街东湖小区,流传着一句“有事找老贾”的说法,在“老贾说事点”,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房屋拆迁、土地纠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都能在这里“说一说、唠一唠”,真正实现“问题在一线解决”。
“我们居民们遇到一些问题,经常给‘老贾说事’反映,社区也非常重视,给我们陆续把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居民们感到幸福感都大大提高。”东湖小区居民牛耘生开心地说道。自从东湖社区“老贾说事”成立以来,协调解决许多社区居民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截止9月底,总共接受群众来访、打电话说事的、在社区里反映的,还有平时上下班反映的总共93件,“老贾说事”说到底只要是发现问题通过说事团及时处理这些事情“小事不出社区,大事走不出街道”,如今的“老贾说事”已成为小区居民的精神家园。
甘州区北街东湖社区“老贾说事”并非全区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载体的个例。甘州区坚持党建带群建促社建,推动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支持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施“三社联动”试点项目8个。整合资源力量精心打造“老贾说事”“民情茶室”等说事平台,组建“六个一说事团”,通过“百姓说”“集中议”“用心办”“民主评”“定期查”等方式,协调解决居民困难问题150多件,使“陌邻”变为“睦邻”,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加大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力度,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5.4%、96.5%。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服务驿站、暖心之家86个,探索打造“红雨伞”户外劳动者党建品牌,建成“户外劳动者驿站”20个、货车司机之家2个,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息、饮水、充电便利,引导他们积极融入城市基层治理。
甘州区还通过建立社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1+N”结对模式,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常态化联系一个社区开展“契约化”共建,成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实行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搞“五联”共建,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联合主题党日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融入融合。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整合社区干部、青年、妇女、老干部、老党员等各类群体,组建政策宣传、社会治理、环境整治、关爱互助等志愿服务队伍76支,建立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职工先锋志愿者等储备库3.5万人,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发生应急状况,社区党组织依据响应级别和实际需要,协调群团组织召集志愿服务力量到社区网格报到,有效解决了社区应急力量不足的问题。
网格化、数字化双管齐下 奏响“家门口”的“和谐曲”
“我们的居民平时遇到的小事比较多,如下水道堵塞,医疗交纳、邻里矛盾纠纷等等这些小问题,我作为一个家门口的网格员,为居民解决问题我也非常有成就感。”张火路社区796网格主任陈晓萍说道。为了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甘州区火车站街道张火路社区在七九六网格党群服务驿站打造了“七园怡景”网格服务功能区,形成了“5566”服务体系,使党员群众服务有阵地、活动有场所、交流有平台、需求有回应、休闲有去处。
火车站街道796小区仅仅是甘州区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小小缩影。甘州区围绕落实“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工作机制,探索与城市基层治理要求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工作覆盖面,通过组织共建、基层共治、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网格化治理上,以300—500户为单位划分社区基础网格,划短距离、划全功能、划明责任,打造集党的建设、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全要素网格”307个,织密织牢基层治理“经纬网”。大力推行“支部+网格”工作模式,全面落实“一网格一支部”,建立网格党支部204个、楼栋党小组329个,确定党员联系户1271户,构建起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楼栋长(单元长)”六级组织体系,让党的组织和工作全域覆盖。严格落实“一员两长”定期走访制度,全面推行“一居一警”和听居民说事、让居民议事、帮居民办事、邀居民评事、向居民晒事“五事工作法”,全区307名专职网格员和1318名楼院长、单元长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志愿帮扶等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置群众关心关注问题。
在数字化治理上,整合现有党建、政务、综治等资源,研发运行“甘州快办”智慧平台,科学设置政务服务在线办、群众参与在线议、社区生活在线查、平安小区舒心住等10大类60个功能应用,布局“帮您查、帮您约、帮您办”和“社工委”议题在线征集、办理结果在线公示等模块,为辖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精细的服务。依托线上平台分析汇总居民意见建议879条,帮办实事项目37个。把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迁移上线,建立“网上会客厅”,实行群众网上点单、平台智能派单、网格员高效落单、社区跟踪查单、群众即时评单“五单”服务机制,让群众诉求快速响应、高效解决。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未来,甘州区将不断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让基层治理更加有效、让党员群众更加幸福、让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必将推动全区基层治理实现新飞跃,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