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4日 ()   ~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甘州:夯实生态根基 守护绿水青山
2025-10-31 18:56:56 编辑:王丽霞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甘州融媒讯  (记者 吴玉丽 朱思远 柴锋)“十四五”期间,甘州区锚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祁连山北麓、黑河流域、北部风沙带为治理核心,通过科学造林、精准护水、系统治沙三维发力,实现生态保护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升”的跨越,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黑河西岸的生态变迁,是甘州植绿护山的生动缩影。曾经这里砂石裸露、垃圾堆积,是城市发展的“痛点”。“十四五”期间,甘州区创新采用“改地适树”模式与“四季造林”思路,打破季节限制提升造林效率,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2000余万株,将荒滩打造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人工乔木林。

“多年前的黑河林场还是荒滩一片,现在的黑河林场出门就能看见大片的花海和美丽的胡杨林。现在的生态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舒心了。”市民赵燕说。

如今林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85%,先后斩获“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多项荣誉。

甘州区黑河林场副场长王建生说:“我们摒弃‘重栽轻管’的老问题,实行‘划段包干’管护,灌水、修枝、防虫样样精细。现在树木成活率能达到95%,这6万亩林海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市民的休闲胜地和‘绿色银行’。”

守护绿水之脉,湿地焕发生机。甘州区持续推进黑河湿地修复855亩,构建“野外调查+视频监测”的立体网络,对大气、水文等六要素实时监控。通过生态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湿地鸟类从2019年的78种增至13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25种,越冬大天鹅种群数量更是从78只增至195只,黑河真正成为水鸟乐园。同时推行“预算+计划+定额”水资源管理模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3,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居全国前列。

“我们全年跟踪监测鸟类迁徙,仅2024年就记录监测到21000多只水鸟,比上年有所增多。今年的黑鹳调查中我们发现最大种群是59只,在咱们的甘州区北郊湿地,目前看到的是天鹅和其他群鸟在湿地公园进行繁衍生息,已经变成留鸟,根据现在的现状来看,张掖的生态真的是变好了。”甘州区湿地局规划建设科副科长金建鑫说。

在北部风沙带,甘州正改写“沙进人退”的历史。针对巴吉滩主风口的恶劣环境,通过客土改良、施用保水剂等技术,建成1.3万亩优质经济林基地和184公里防护林网,63公里林区道路与133公里灌溉管网构筑起治沙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区依托“三北”工程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实现了生态防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前这里风沙一来就埋庄稼,现在我们用‘生态产业化’思路,既防住了风沙,又通过林果种植反哺管护,真正让沙漠变成了宝地。”甘州区林草局造林股干部贾一凡说。

生态向好催生发展质变。甘州建成全省首个“零碳校园”“碳中和酒店”,完成造林碳汇CCER项目减排量预售,首笔有机农业GEP生态价值贷落地生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86,同比改善9.8%;优良天数比例86.1%,连续9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黑河甘州段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黑河地表水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用监测的详实数据,数字化呈现了这幅日益美丽的生态画卷。

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世杰说:“‘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将继续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黑河青山绿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让群众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中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50020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