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张玲 郭沛良 文/图
巍巍祁连,见证千年丝路繁华;悠悠黑河,滋养古城甘州文脉。9月24日,历经精心保护与修缮的张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仓正式揭牌,东仓将从一处静默的历史遗产,活化为一个可感、可知、可体验的文化地标,成为甘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据了解,张掖东仓是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军需粮仓之一,是全球军事仓储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其位于张掖古城核心区域,是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官仓之一,曾是“丝绸西去、天马东来”这一繁华贸易的历史见证者。它承载着存储粮秣、保障商路、稳固边疆的重要功能,为守护城市文脉,我区启动了对东仓的保护性修缮工程,通过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现存建筑进行了彻底的结构加固、病害治理和风貌提升改造。
总投资1798万元的张掖东仓片区建筑改造与提升工程历经19个月的精心雕琢,把展览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演艺演出、文化市集、文创孵化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设置了“张掖农耕粮储历史文化展”“甘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非遗活态展演厅”与“非遗互动手作工坊”,以科技手段再现千年仓廪的独特魅力。其中非遗模块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商业”“非遗+场馆”“非遗+研学”等多种创新路径,推动传统景区向现代文旅综合体转型,致力于打造四季、全时的非遗旅游新标杆,为地方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下一步,甘州区将继续探索‘文化+研学+产业’的创新路径,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全时化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使其真正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和游客了解张掖的又一扇重要窗口。”甘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甘州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一般文物点21处。近年来,甘州区持续贯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深挖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信息,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先后制定出台了《甘州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甘州区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和举措,创新“文物+”方式,通过“文物+景区、文物+展示、文物+研学、文物+文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