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岳荣
九月的张掖市甘州区,镶嵌在北纬38°农业生产黄金带的河西走廊腹地,正被丰收的斑斓色彩层层晕染。从党寨镇菜畦间流淌的翠绿,到沙井镇沃野上翻滚的金黄;从乌江镇稻田里飘荡的稻浪清香,到三闸镇智能温室中蓬勃的生机——70余万亩制种玉米昂首挺立于田野,似在等待收获的号令;27万亩蔬菜缀满枝头,将大地织就成鲜活的绿毯;1500亩水稻铺展如鎏金长卷,土层下的马铃薯正积蓄着饱满的力量……作为全国最大的县域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这片土地以“全国每3粒玉米种子就有1粒产自这里”的硬核实力,奏响了一曲科技赋能农业、产业迭代升级的丰收欢歌。
有机蔬菜成名片 产业结出“增收果”
这几天,甘州区党寨镇马站村的万亩有机蔬菜基地里,收割机在翠绿的菜畦间穿梭,如灵动的画笔勾勒丰收图景。一颗颗饱满的西蓝花、鲜嫩的娃娃菜被快速采收、分装,新鲜的气息在田间弥漫。“截至目前,我们已育苗1200万株,可栽植基地1400多亩,涵盖娃娃菜、西兰花、甘蓝等多个品种。”马站村党总支副书记李红梅擦去额头的汗珠,笑容里满是对丰收的欣慰。今年,村里投资1120万元新建的种苗繁育中心即将投用,“未来年育苗量能突破2400万株,村集体收入也将迈过300万元大关。”
从最初400亩土地的试点探索,到如今2万平方米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拔地而起,马站村已构建起“有机基质生产—种苗繁育—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我们已获得27个有机认证转换证书,认证面积达2.26万亩,覆盖5大类11个品种。”党寨镇副镇长詹莉莉介绍,依托“供应链合作+终端直销”双轨模式,蔬菜错峰上市精准契合市场需求,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真正实现了效益倍增。
今年以来,甘州区14家企业斩获39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从新鲜蔬菜、特色小杂粮到优质牛肉,品类丰富多元;有机认证产量达11.7万吨,转换认证产量更攀升至13.6万吨。作为全国五大“西菜东运”基地之一,甘州27.1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上半年已产出42.44万吨优质产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在三闸镇三和智慧农业产业园,12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里,串收番茄正迎着科技的“阳光”加速生长。“这个全产业链项目年产番茄3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6500万元。”张掖市农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自军话语间,满是对绿色产业的自豪。
玉米制种挑大梁 科技驱动“智慧收”
“轰隆隆——”9月25日,甘州区沙井镇南湾村的制种基地里,大型收割机如钢铁巨兽来回穿梭,玉米植株在机械臂的运作下,一次性完成切割、摘棒、装仓,随后被直接运往加工厂烘干。“今年种了4500亩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亩均收益3800元,单是收获环节每亩就节省成本100元。”村支书杨国鹏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数字里满是丰收的底气。
作为甘州农业的“压舱石”,玉米制种产业今年再攀新高。全区70余万亩制种玉米全面成熟,在明永镇,6.85万亩制种面积占全镇耕地的 90.5%,预计产值达2.58亿元;在甘浚镇,8.7万亩制种覆盖17个村,工联村7500亩玉米亩产可达1000公斤,亩保产值3700元;在沙井镇,16万亩制种基地整合3200余台农机具,机械化收获面积已达2.3万亩。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9月24日,甘肃中垦玉种业的试验田里,124个玉米品种集中亮相,来自全国的专家、种植大户穿梭其间,忙着“看禾选种”。“我们基地培育了445个玉米新品种,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筛选出适配不同地域、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公司科研部经理吴治强介绍。与此同时,区种子产业发展中心开展密度筛选试验,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的“精准指南”。“看了几个新品种,不仅产量高,抗病性还强,明年肯定试种!”种植大户任勇的选择,道出了众多农户对科技育种的认可。
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更让丰收的底气愈发充足。目前,全区制种玉米耕整地、播种等环节机械化率已超 78%,今年机械化收获面积将突破20万亩。在甘肃华瑞恒祥种业的自动化加工厂里,剥皮、烘干、脱粒流水线不停运转,机器轰鸣声中满是高效与便捷。“我们1.5万亩玉米采用‘田间机收+工厂剥皮’模式,效率比传统方式大幅提升。”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卢旭东说。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温玉雷表示:“我们正持续突破机械化收获瓶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制种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多元种植添活力 特色产业“共繁荣”
9月中旬,秋风拂过甘州区乌江镇的稻田,1500亩“金毯”泛起层层涟漪。现代化收割机驶过,饱满的稻穗瞬间颗粒归仓,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稻香。“我种了500亩‘稻花香 2 号’,亩产 800斤,收入很可观。”种植户杨清贵的笑容,比稻田里的金黄更显灿烂。作为历史悠久的“贡米”产地,乌江镇近年来重拾特色品牌,通过品种改良、机械化育苗等举措,让“乌江贡米”再次香飘四方。
马铃薯田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石岗墩千亩马铃薯基地上,翻耕机将金黄的马铃薯从土层中翻出,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分拣、装袋,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我们6000亩马铃薯基地,平均亩产4.7吨,效益比往年提升不少。”张掖丽生农业公司农艺主管李佳豪介绍。今年,全区1.24万亩马铃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北斗导航种植等技术,预计总产量达4.3万吨。“全环节绿色技术集成,既提高了产量,又提升了品质,实现了‘提质增效’双丰收。”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钟建龙解释道。
从有机蔬菜的翠绿到制种玉米的金黄,从乌江贡米的醇香到优质马铃薯的饱满,甘州的丰收图景五彩斑斓。这背后,是“一高地四区”战略的精准落地,是“六个空间”拓展的扎实推进,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
金秋的甘州大地,每一株作物都承载着希望,每一分收获都凝聚着汗水。75.3万亩制种玉米孕育的3.4亿公斤种子,将带着“张掖有种种天下”的自信走向全国;27万亩蔬菜输送的绿色营养,滋养着千万都市家庭的餐桌;特色种养带来的丰厚收益,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丰收的乐章正越奏越响,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被一笔一划精心绘就,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