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实习生 邱美怡
9月10日,金秋阳光洒满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的田野,8600亩亚麻田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拔麻机穿梭作业,金色亚麻秆顺势铺展成整齐的片状,农户与企业工人弯腰忙着捡拾、装袋,饱满的亚麻籽即将踏上运往加工车间的旅程。这幅热闹的丰收图景,正是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土地流转数字化平台催生的成果——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此协同迸发,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生态效益:撂荒地变身“绿色良田”
“你看这土壤,比去年肥实多了!”在亚麻田埂边,花寨乡副乡长兰宝林弯腰抓起一把土向记者展示。曾经因贫瘠缺水而裸露撂荒地,如今被茂密的亚麻全覆盖,秸秆高度普遍达11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挺拔,叶片翠绿肥厚,枝头的亚麻籽颗粒饱满。
“平台通过‘背靠背’竞价模式,把两乡零散的撂荒地集中流转给生态友好型企业后,政府配套建设水利灌溉设施,推广旱作栽培技术,倡导节水灌溉,每亩用水量比传统种植减少30%以上。”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张进军介绍,“今年流转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过去风一吹就漫天起沙的日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亚麻的丰收实践证明,依托交易中心平台优势,创新推行的“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平台+金融+保险”六维联动土地流转模式,成功盘活了过去因土地贫瘠、地块分散、缺水等问题无人耕种的撂荒地。
经济效益:土地溢价与产业增收的“现场答卷”
“今年年初,我们通过平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竞得这8600亩土地,比去年的市场价高出25%。”张掖市龙纺千丝亚麻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彦卿在收割现场算起了收益账,“今年亚麻长势远超预期,等张掖全市23000亩亚麻收割完,全部加工成亚麻纤维运往江苏,预计能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
不远处,种植大户拓文吉正站在田边指挥工人装车,他承包的5400亩亚麻田也迎来丰收。“跟着企业种亚麻,收入有保障,一亩地能净挣1600元,比种小麦多赚300元。”拓文吉笑着说,平台帮他对接了企业订单,从播种到收割全程都有技术人员指导,“明年我打算再通过平台流转2000亩土地,扩种亚麻。”现场数据显示,平台推动两乡土地流转率从去年的15%跃升至68%,部分地块溢价率甚至达到100%,曾经“没人要”的土地,如今真正成了“值钱的资产”。
社会效益:农户“家门口增收”的幸福场景
“一天能挣20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舒心多了。”在亚麻田里务工的花寨乡新城村村民保长鹏,一边麻利地把散落的亚麻秆归拢成整齐的堆垛,一边跟记者聊起收入。他说,家里7亩地流转后,每年能拿到3500元稳定租金,农忙时来田间务工,年底还有合作社的分红,今年全家收入肯定差不了!现场随处可见像保长鹏这样农忙时来务工的农户身影。
“土地流转后,两乡已经带动1200余户农户实现‘租金+务工+分红’的多元增收,村集体也能获得土地流转反哺资金。群众不仅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还能就近务工挣钱,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兰宝林坦言,明年计划继续借助交易中心平台,整合更多零散土地资源,通过在线交易流转让土地“活”起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夕阳西下,拔麻机的轰鸣声仍在田野间回荡,装满亚麻籽的货车缓缓驶离田埂。这场丰收不仅是张掖土地流转创新模式的“实景成果展”,更印证了数字平台激活土地“三重效益”的力量——生态更好了、产业更旺了、农户更富了。“我们要让更多撂荒地变成‘希望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张进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