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   ~   
甘州青年丁希鑫:戈壁滩上绽放“芬芳经济”
2025-05-07 17:43:44 编辑:杨莉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甘州融媒讯   在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双河湾花卉果蔬产业园,连绵的温室大棚如白色长龙盘卧戈壁。掀开棚帘,湿润的空气中浮动着玫瑰的甜香,向日葵的金黄花盘昂首向阳,工人们正麻利地将带着晨露的鲜切花装箱。28岁的丁希鑫蹲在垄间,手指轻捻土壤,动作娴熟得像个老农:“我说这个土种了三年,没有松过,他们都不信。”这位返乡创业青年,用科技与坚守在西北旱塬上浇灌出“芬芳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破土:盐碱地变身“鲜花温床”

2021年,丁希鑫在双河湾扎下第一座鲜花温室时,面对的土壤pH值高达8.3,板结如石。他带领团队开启“土壤改良攻坚战”:先深翻土地掺入沙土改善结构,再施用腐熟牛羊粪和秸秆炭提升有机质,最后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盐分。三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7%提升至2.1%,形成“上层松软、中层保肥、下层透水”的理想结构。

“现在抓把土能捏成团,松手即散,比南方花卉基地的土还透气。”丁希鑫骄傲地对记者说:“改良后的土壤种植玫瑰根系长度达普通地块的1.5倍,正是这样的土壤才让基地的‘洛神’玫瑰单支重瓣达50层,瓶插期长达18天,成为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精耕:科技赋能“鲜花工厂”

走进智能温室,墙上的温控系统跳动着实时数据:温度恒定在28℃±1℃,湿度控制在65%±5%,光照强度随日出日落自动调节。丁希鑫团队独创的“梯度环境调控法”,通过双层保温膜、微喷加湿系统,在戈壁滩上复刻出鲜花生长的“黄金环境”。

水肥管理更显匠心——埋设地下的滴灌带每天分时段精准输送营养液,按花苗生长期动态调整氮磷钾比例。病虫害防治则构建起“预防+生物”双屏障:棚间种植驱虫菊形成生态隔离带,定期释放捕食螨等天敌,将农药使用量降低60%。2024年,双河湾基地的鲜切花优质品率达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共富:家门口的“鲜花饭碗”

在包装车间内,46岁的村民郭红霞正麻利地为玫瑰套上保湿套。她高兴地说:“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这里干活不但能顾得上家里还增添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双河湾鲜切花生产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培养了一批技艺娴熟的鲜花种植和包装工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目前,双河湾鲜切花基地种植面积100余亩,玫瑰种植近50亩。基地常年提供剪枝、包装、物流等岗位,培养出50余名技术工人,村民年均增收近4万元。更可喜的是,有好几名外出务工的青年陆续返乡,想要跟着丁希鑫学习大棚温控和水肥配比的技术,成为掌握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新农人。“过去年轻人嫌种地没出息,现在都争着学技术。”村民陈建国笑着说。

未来:织就丝路“芬芳纽带”

戈壁的风裹挟着花香掠过温室,丁希鑫望向随风摇曳的玫瑰轻声道:“每一支从戈壁滩走出的鲜花,都在证明:只要有科技赋能和坚韧的心,娇艳的玫瑰也能盛放在西北戈壁。”这个扎根戈壁的青年抓起一把泥土,指尖摩挲着细腻的颗粒:“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孕育希望的沃土。”连片的温室大棚扎根在土地上,反射着落日余晖,可明明是落日的余晖却宛如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出现在丁希鑫的眼睛里。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20037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