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沛良 何长凯 图/申羿晓 王晓霞
“时间终将淹没众生,可英雄永垂不朽……”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近日,在张掖市第一中学的学术报告厅内,一场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的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正在如火如荼举行。学生依次登台,吟诵着先进人物的革命奋斗历程,演说清脆的声音在校园回荡,真挚的情感直击心灵,“强国有我”的初心信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把思政课讲得“更深、更透、更活”,其中的转变,得益于全区教育系统不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近年来,甘州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紧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创优育人环境,构建大中小幼“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形成了“甘有善育,甘有优学”的大思政育人特色品牌。
“351”育人模式是甘州区北街小学探索推进“大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思政课程“金课堂”、课程思政“全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全力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品质五个方面,通过15项主题教育活动落实“培养高尚且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少年”这一思政教育的总目标。
“我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学全过程,同学们用多彩的形式演绎了中华经典之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街小学教师吴玲说,带着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入社区、走进场馆,开展劳动教育、公益服务、红色研学等,开展孩子们喜闻乐见、竞相参与的实践课程,才能起到社会实践的真正作用。
“351”育人模式实行以来,思政课不再是思政老师的专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鲜活素材都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315’育人模式侧重在大单元教学基础上,找好学科小切口,深挖学科育人点。”北街小学校长冯国梁说,思政奠基,才能让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各学科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向上而生,向德而行。
古筝弹奏、足球训练、名著导读……如今的甘州区民族小学,思政课堂内容愈发丰富、形式愈发多样,学生们在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同时,更加乐意参与、心向往之。
“我在民族小学生活五年,这里我学会了古筝、民族舞,我还是校园足球小将,这里的环境优美,我和小伙伴们在学校非常开心。”临近毕业的甘州区民族小学学生王梦涵,在学习之余培养了许多兴趣爱好,语句中充满了对母校的敬意和不舍。
学校以“彩虹民小七个一”作为德育品牌,通过19个“一班一品”的班级社团、每天一小时的阳光艺体大课间、14个主动创绿的劳动小园地,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小切口入手,育人机制不断深化。
“将思政课与各学科有效贯通,成为我们创新教育模式的一个载体。通过国旗下演讲,集会、班队会,社团大课间等这些活动无形的把我们思政元素融入进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萍萍说。
近年来,甘州区依托“一体化”办学区域优势和“行政+学会+基地”学科优势,持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能,聚焦思政“四个课堂”,全年累计开展思政“推门听课常态课”12000多节,送培进校研磨课100多节,联校教研研训课150多节,名师空中示范课60多节,持续开展教研活动80多次,育人资源不断丰富,课程育人体系不断完善。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办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甘州区不断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引领、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催生新时代思政课新活力,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