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冯杰 文/图
特色产业生机勃发、美丽村居新颜尽展、党建引领赋能增效、百姓生活幸福攀升……行走在夏日甘州的乡村大道上,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尽收眼底,竟相散发着“诗意甘州”新的景象与气息。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一高地四区”创建任务,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创新等各项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新路子,全力构建乡村振兴“甘州样板”。
发挥主导优势 特色产业异彩纷呈
走进甘浚镇光明村二社养殖大户陈其的牛舍内,他正忙着给牛犊喂草料、清理粪便……一头头牛犊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
陈其告诉记者他育肥了40头娟姗公牛犊,每头育肥10个月左右,预计每头收益1000元左右,云鑫实业公司还给牛犊买了保险抵御风险,收益有保障。
甘肃云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周边农民创业致富,以企业为主导,农户自愿的形式,将6个月龄以上、体重150公斤以上娟姗公牛犊投放到专业合作社(农户)代养,育成牛达到出栏标准后,由该公司按照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回收育成牛进行屠宰加工,形成了“母畜企业集中养殖+仔畜农户分散育肥+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的云鑫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甘州区按照标准化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五良养殖法”,不断拓展规模、提升品质,确保肉牛稳量提质、奶牛提档升级,全区肉牛存栏量45.5万头、奶牛5.42万头、娟姗牛1万头,形成了“企业集中养殖+农户分散育肥+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的云鑫模式和“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前进模式,为创建全国优质牛肉生产基地、全国黄金奶源基地打好坚实基础;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中长期配置,落实玉米制种面积75.3万亩,引导鼓励56家玉米制种企业培育研发新品种270个;切实加快气候实验室建设步伐,支持西北科研中心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玉米制种由“南繁北扩”向“北繁北扩”延伸。坚持建良地、育良种、用良技、产良品、创良市“五良目标”,种植蔬菜4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5万亩,认证有机蔬菜1.22万亩,兆田生态农业作为全省唯一企业参展第17届亚洲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并成功签约1.7亿元。
聚焦乡村建设 和美乡村靓丽呈现
走进党寨镇马站村,一户一庭院,一处一风景;晨起闻花香,暮时听鸟鸣;一座座家和、院净、人美的“美丽庭院”绘就了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党寨镇马站村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按照“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特色产业集中布局”的思路,建设多种户型结构房屋150户,同步配套道路、给排水、供暖及绿化等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古色文化、绿色产业、特色景观的“彩虹”村庄、田园化社区。
甘州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功能配套、空间布局等因素,编制完善张肃公路、张民公路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优化提升全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水平,为打造名镇、名村、名庄备足条件,坚持城乡融合、以城带乡的思路,统筹推进“八改”工程和“双百”行动,严格落实“搬、拆、建、管”要求,拆除空置老旧房屋1564院,建成聚集提升类示范点26个;按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农文旅融合类示范点13个;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打造目标建成“八改”示范类示范点12个;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新建标准建成地灾搬迁类示范点3个,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效能创优升级
在上秦镇李家湾村精品露地蔬菜基地保鲜库现场,工人们正忙碌在流水线上,削菜、分拣、装包、冷藏……一旁的制冰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一个个瓶胚被传送带快速送至吹瓶机口,水瓶便在瞬间成型,然后灌装、旋盖、入库。
近年来,上秦镇李家湾村联合周边4个村,成立绿色蔬菜产业链片区党委,通过“集群式”“链条式”“捆绑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供销“六位一体”全链条运营模式。
“产业链片区党委协调片区内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等,整合各类资源建成精品露地蔬菜加工基地,以‘反租倒包 ’方式,共同签订土地流转及恒温库等相关设施租赁协定,采取固定资产出租分红、对流转土地提供管理服务、劳务输转等方式获得收益,带动村集体营收150万元,农户每年获得流转金1500元/亩以上,吸收500多名群众稳定就业,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上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莉说。
甘州区充分利用产业链党委、中心村(片区)党委等功能性组织优势,组建中心村(片区)党委21个、产业链党组织5个,提炼深化平台带动、旅游拉动、服务创收、股份合作、三产融合、资源整合6种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同频共振。同时,该区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打造“邻里议事小院”1821个,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6%。组织开展“村晚”“村BA”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持续深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整治专项行动,积极挖掘宣传移风易俗正面典型,乌江、长安、碱滩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乡风文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