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   ~   
五载春秋谱华章 甘州“蝶变”写新篇——甘州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5-11-12 19:47:31 编辑:夏茜茜 责任编辑:王睿 审核:李晓霞 来源: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微博

记者 张玲 赵海容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城市宜居宜业、乡村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十四五”期间,甘州区经济运行起笔不凡、落子精彩。勤劳朴实的甘州人民勇立潮头、砥砺奋进,一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甘州区正蓄势待发,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奋勇前进。

产业提质 特色赋能

——以“产业厚度”支撑“发展高度”

成功创评全国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种子产业园交易中心投入运营,植物工厂、神农菇业超级工厂建成投用;

特变电工、中国能建等80万千瓦风光电项目和河西硅业20万吨硅系新材料综合利用等项目加速推进,张掖日用玻璃低碳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式点火运行;“彩虹张掖·诗意甘州”品牌熠熠生辉,张掖动物园开园营业创效益,甘州府城盘活运营百姓欢……

五年来,甘州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产业支撑愈发坚实有力。五年来,甘州区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已基本形成70万亩玉米种子、42万亩绿色蔬菜、51万头肉牛奶牛、30万亩优质饲草、240万只羊和10万亩特色种植业的产业规模,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29.74亿元。全力打造金张掖农优品“1+4+N”品牌体系,创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商标品牌13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到88个,“娃娃菜”取得全国首张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增强“谋、争、引、建”意识,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区累计建成工业项目123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82.7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55亿元,年均增长16.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20年的19.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83.2亿元,年均增长43.6%,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山水为媒,文化为魂。“十四五”期间游客接待和旅游收入增速每年均保持15%左右,2023年甘州区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列入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万寿商业街创建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024年甘州区获得全省文旅市场监管质效提升奖,甘泉文化旅游街区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甘州八坊创建为省级特色餐饮街区,张掖老街荣获第二批“甘肃省示范步行街”称号。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以“生态标度”涵养“发展深度”

每年盛夏,在润泉湖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千亩荷塘迎来全年荷花最盛、景致最佳的观赏期。人们穿行在荷塘栈道,在碧绿色的画卷中尽享夏日清凉,感受“塞上江南”的独特韵味。同样,漫步在黑河林海,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这里空气清新,鸟鸣阵阵,成片的鲜花竞相开放,各类文体活动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

黑河西岸的生态变迁,是甘州植绿护山的生动缩影。曾经这里砂石裸露、垃圾堆积,是城市发展的“痛点”。“十四五”期间,甘州区创新采用“改地适树”模式与“四季造林”思路,打破季节限制提升造林效率,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2000余万株,将荒滩打造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人工乔木林。

守护绿水之脉,湿地焕发生机。甘州区持续推进黑河湿地修复855亩,构建“野外调查+视频监测”的立体网络,对大气、水文等六要素实时监控。通过生态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湿地鸟类从2019年的78种增至13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25种,越冬大天鹅种群数量更是从78只增至195只,黑河真正成为水鸟乐园。同时推行“预算+计划+定额”水资源管理模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3,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居全国前列。

甘州区的绿色发展不止于林场。在城区,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提高绿量、一园一景”的思路,通过新区建绿、老城增绿等方式,做好“以绿荫城”这篇大文章。“十四五”期间,甘州区高标准新建或改造甘泉公园、八声甘州小游园、胡家园子等18处城市绿地公园,城区绿地公园增加至62个。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将继续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黑河两岸青山绿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让群众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中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张掖市生态环境局甘州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世杰说。

民生为本 共建共享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保障房建设,城市更新取得明显成效;按照“15分钟助餐配餐服务圈”科学规划设置了15处老年餐厅,引进2家社会餐饮企业,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全力推动医院三大行动落实见效,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医疗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环境,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一站式”诊疗点……甘州区正以多维度精准发力,勾勒甘州“民生为大”新图景。

“十四五”以来,甘州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加设施供给、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多处开设老年助餐点,以“小食堂”撬动“大民生”,累计服务10.2万人次,得到就餐老人和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凝心聚力,优教善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普高扩招政策,新建北辰中学普通高中1所,创建张掖二中教育集团,实施张掖二中、三中联合办学策略,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持续保持在76.3%以上,保持稳中向上态势,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新格局全面构建。

协调发展 振兴乡村

——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域推进”

一幢幢新建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一座座改良式智能温室拔地而起,一个个富民项目相继落地……繁花似锦,万木葱茏,一派生机,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甘州田园乡村已然成型。

“十四五”期间,全区聚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一高地四区”创建目标,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理念、方法、机制,坚持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整治,统筹推进“八改”工程,深入实施“百村示范、百村整治”行动,在打造示范样板、提升集镇功能、整治人居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内涵式发展,着力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甘州样板”。

以国、省道等交通主干道为重点,全力打造张肃公路、张民公路、北部通道、张大公路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四个集中”思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因地制宜探索推广聚集提升、农旅融合、“八改”工程、地灾搬迁四类乡村建设模式,积极布局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业态,建成甘浚镇速展特色街区、新墩镇水韵双堡、党寨镇马站田居等示范节点76个。全面开展集镇风貌改造提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集镇功能,提高集镇品质,凸显产业定位,打造形成了一批经济强镇、商贸重镇、生态靓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和康养小镇,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招商引资 筑巢引凤

——以“开放广度”拓展“发展纬度”

率先在全市推出“一把手”谈营商环境系列访谈活动,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拿措施提建议;深入开展“近悦远来·入企惠企帮企”走访活动,帮助648家重点企业解决问题92个;全面推广“信易贷”平台,搭建企业信贷需求和银行服务动态匹配“桥梁”,靶向解决企业授信贷款卡点问题130余项发布融资需求6270笔,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显著提升,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妥善解决。

一次次参赛获奖,一个个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由2023年第55位跃升至第17位、提升38个位次,企业满意度由2023年第86位跃升至第32位、提升54个位次,2025年一季度更是“开门红”,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县区评价位列第一。

营商环境逐步优化、项目保障更加全面、政务服务从“办得了”向“办得好”转型……“十四五”时期,甘州区多措并举,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强化招商引资项目“一对一”“全方位”“全流程”服务,全力推动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县(区)创建,加速优化营商“软”环境、加力赋能发展“硬”实力,为把将甘州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县区作出更多努力。

主管单位:中共甘州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甘州区融媒体中心 甘州区广播电视台
陇ICP备05003420号-1 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62120250020 甘公网安备:62070212003-22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128420070 新闻热线:0936-8215223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